每日新报见习记者 朱潇骁 北方的冬天,总是恼人的风和刺骨的冷。这个时节一到,人们喜欢窝在家中,享受着暖气带来的温暖。对于62岁的静海居民王殿臣来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起早贪黑,老王开着当年叱咤拉煤界的农用机动车,奔波在静海县的各个角落,给没有住上集体供暖房的同乡们拉去过冬的必备品,从中赚取生活费。这些年,随着煤改燃、集中供暖等工程的推进,像老王一样以煤为生的人,在市区几乎看不到了。而这,恐怕也是像老王一样生活在郊县的拉煤工们难以避免的结局。
性格:认死理儿的倔老头
这天上午,老王过得并不是很顺心。天刚亮,老王里三层外三层地穿好衣服后,又在外面套上了儿子早年间淘汰的蓝色工作服。老王已经记不清这件工作服穿了多少年,拉煤的工作脏,一趟走下来,飞扬的煤灰、煤渣就能把老王的衣服染黑。老王怕自己老伴儿洗衣服麻烦,就成天穿着这件工作服。擦把脸,搓了搓指甲缝里的煤灰儿,依旧没有完全搓掉,老王已经习惯了。换上厚棉鞋,老王准备出门,算了算,这天有4个活儿,都在县城周边的村,往来的距离不近,不禁让老王皱了皱眉。
去小煤站拉完煤球,老王就要马上赶到东边庄村给村民送过去。开车只要十几分钟的路程,却由于老王的农机年代久、动力不足,足足走了快40分钟。风尘仆仆地到了村民家,村民张阿姨看了一眼车上的煤球,马上就火了,我昨天给煤站打电话不说了吗,两种煤球分开装,大的我白天烧,放在胡同里,晚上烧小的,放在院子里。你现在给我掺和到一块儿了,让我自己分是吗?老王满肚子委屈,早上铲煤前,他问过煤站的老板,老板并没有和他提分开装的事儿。解释了半天,张阿姨还是很生气,嚷嚷着让老王把这车煤拉回去。没办法,老王和张阿姨商量,他帮着把煤球分好再走,大半个上午,就这么耗没了。这一吨煤球,老王还是只收了张阿姨50块钱的送煤钱。
老王心里明白,现在还自家用煤的,好多都是经济条件一般的人,一吨煤要1000多块钱,一般家庭,一年冬天要烧2到3吨煤。几千块钱的消费,不是小数目,遇上要求比较多的用户,老王也不说什么。老王给大伙儿铲煤的时候,都是自己一锨一锨地捡着块儿大、匀称、好烧的铲,从来不用煤站里的铲车。其实累点儿没事儿,就是费铲子,一年总能用坏一两把。老王无所谓地说,却绝口不提他的两只手因为多年铲煤得了腱鞘炎的事儿,右手大拇指肿得老高。好多同行都私下说老王太倔了,不知道享清闲。而这么多年,也就是凭着这股子倔,积累了不少老客户。
曾经的辉煌:生意好的那几年他买了辆豪车
上世纪80年代,就在买煤还需要煤本的时候,老王拉着牲口车,加入了拉煤工的大军。那时候,在老王看来,拉煤虽然脏点儿,可是来钱快,又自由,比干农活强。那会儿,因为控制煤炭买卖,老百姓买煤都需要排队,一些相熟的人有时还会求老王走个小后门江西癫痫病医院儿,先送他们家,当时老王觉得这工作让他脸上有光。
90年代,正是天津煤炭需求量的旺盛期,个体卖煤纷纷出现。以静海县为例,一年的需用煤量超过80万吨,生活用煤需用量超过了10万吨,并一度达到了二三十万吨,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静海县的国营煤业公司更名为天津市燃料有限公司,下属的3个煤站扩充到了6个,全部员工近300名。加上像老王这样的拉煤工人和几百个个体经营的小煤站,静海县的不少人靠着黑金子养着家。买煤的需求量大,老王的生意就好,牲口车已经满足不了每天的送煤需求了。1996年,老王花了6000多块钱买了农用机动车,对于当时还是普遍用牲口车和平板车的拉煤界来说,可以算得上爆炸新闻了。
然而,千禧年以后,随着静海县的发展,不少村子开始集体供暖,天然气的引进,给了煤业不小的冲击。2011年,静海县一年的生活用煤数量仅为5万吨。今年更是下滑到了治疗癫痫手术效果好吗二三万吨。从二三十万吨到二三万吨,天津市燃料有限公银川治疗癫痫病正规医院司的负责人刘总显得忧心忡忡,不过挂在他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面对现实,大势所趋。刘总说,年轻时赚钱,想不到环境问题。现在知道了,煤炭作为传统能源,肯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我们支持,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里。
几年前,面对市场的冲击,燃料公司开始改革,公司的员工裁减到十几人,现在6个煤站,减少到了2个。公司积极和内蒙古优质煤源联系,主打无毒无味环保节能的太西煤进行销售。整体销量虽然有所上升,但也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市场的情况摆在那儿了,再怎么想办法,需求量越来越小的现实不会改变。提到未来,刘总说,现在市区几乎找不到煤站了,依他估测,最多十年,静海县的煤站,也会消失殆尽的。那时我们这群人,应该也都已经转业了吧。
最大的愿望:有一天能住上不用生火的大房子
老王不懂这些大道理,他只知道,这两年生意不如以前好干了,曾经一起拉煤的同行们不是改行了,就是回老家了;年轻的拉煤工来了又走,坚持住的人更少了;曾经自己蹲点儿的大小煤站,变成了广场、民房;自己想再存钱换辆新农用车,也越来越难了。
老王的老伴儿没工作,弟弟的智力有些问题,都需要老王照顾,生活有些压力。不过,能干的儿子早就赚钱了,老王完全可以退休了,或者去干点儿虽然挣钱少但是清闲的工作。可固执的老王觉得自己身体挺好,干嘛歇着。过去生意好的时候,一到九十月的旺季,他可以把一家子一年的生活费都赚来,现在,虽然赚得少了点儿,那也是钱啊。其实老王不说,其他人也知道,他不退休,还是放不下老主顾。胡家园村、东五里村、西边庄村这些老王长年奔波在其中的大小村落里的村民们,还需要他把煤送去,生火、做饭、取暖。
下午5点多,天已经开始黑了,老王送完最后一趟煤,回煤站交工,遇上了这个取暖季新来的拉煤工小东北。小东北有辆自动装卸车,老王跟他的车喊门口翻,说他平时连用户的门都不进去,在门口一翻就走了。小东北爱和老王开玩笑,看着老王要回家了,笑嘻嘻地喊,老王,明天还来吗?来啊,明年估计就看不见你了吧。小东北像被戳中了心事似的不说话了。小东北明年确实不打算来了,一天等不到几个活儿,在这儿干耗着还不如另谋生路。老王开着农机经过冷冷清清的煤站的门口。几年前,旺季一到,煤站门口就站着好多等活儿的拉煤工,看见一个人走进煤站就围上去问,大哥,是买煤吗?自己弄得走吗?我帮您啊。那样的场景,如今,已经看不见了。
老王家也住着需要自己生火取暖的平房,晚上临睡前,得想着给炉子加点儿煤,要不炉子半夜灭了,一家子都得挨冻。有时候想起来以前长年送煤现在不用再送的老主顾,老王觉得也是个好事儿,自己的生意不如以前好了,说明越来越多人住上了集体供暖的房子。老王想,真希望有天自己也能住上那样的房子,到那时候,自己真该退休了。